近日,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提出了个问题:如何走出“学徒状态”?所谓“学徒状态”,主要指只知模仿他人成果或成功经验而缺乏“自我主张”。无论在哪个领域,向先进者学习很有必要,这往往少不了模仿。问题是得有创新创造,需要“青出于蓝”,总处于“学徒状态”绝不会有大出息。
前两天《经济参考报》刊发报道称:目前,国产智能手机在国内市场已实现“集体逆袭”,占据八成市场份额,在国际市场份额也不断攀升。但“大而不强”,光鲜数据背后却潜伏着危机。即国产手机创新能力弱,模仿之风盛行,导致品牌议价能力弱、利润率过低、核心技术缺失等问题也日益凸显,不仅影响着可持续发展,也损害了企业形象。“学徒状态”之弊由此可见。在科技研发、文化创作等领域,“学徒状态”也几乎已是多年通病,结果便是“短、平、快”成果多,跟踪模仿成果多,原创性大成果少。此外还有一个现象,如今,行走在各个城市之间,我们已越来越没有陌生感,因为城市已变得“惊人相似”。城市特色难以寻觅,城市也丧失了个性魅力。从规划设计角度看,也在于“学徒状态”泛滥成灾。原创作品少而又少,复制作品太多太多。如何在模仿借鉴基础上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也在考验着今人智慧和能力。
摆脱“学徒状态”,不仅是对科技界的要求,也是对其他各行各业的要求。这当然也不是杜绝模仿,而是不能止于模仿,应在消化吸收之后推陈出新,以求后来居上。比如中国高铁既注重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技术,更注重在消化和吸收中融入自主创新,终以其“速度快,安全性能高、噪音和震颤几乎和猫咪喘息声音般微乎其微”而赢得了世界认可,在世界铁路发展史上呈现出后来居上之势。
国外经济界曾推崇“老二主义”,即先向同行业“老大”学习,然后站在更高起点上创新创造,变“老二”为“老大”。这里面凝聚着理智超越精神和创新创造创优精神,值得各领域有志者效法。不论科研生产、文学创作还是城市建设,要想有超人发展都得先沉下心来学习,然后在消化吸收之后扬长避短,在结合自身实际中找到“自我主张”——独到之处。多些超越意识,多些知识产权意识和法治思维,杜绝所有虚妄、浮躁、浅薄、投机,扎扎实实创新创造,我们定能走出“学徒状态”,由“跟跑者”变为“领跑者”。
(转载:石城静 来源:南京日报) |